Search

【flow】

吃完早餐後,靈感突然來了!啊啊啊….每次能流暢在小文中的表達心中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flow】

吃完早餐後,靈感突然來了!啊啊啊….每次能流暢在小文中的表達心中的想法,總有種說不出的放鬆與滿足感。

看看鐘….怎麼已經過了1個小時!
.
.
你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嗎?一種完全專注在當下,彷彿時間變快或變慢;一種自我意識降低,身體跟思緒合一;一種非常舒服與滿足的狀態?或許發生在靜坐,畫畫,運動或寫作的當下?

其實,我們可能體驗了正向心理學中所說的 flow(心流)。

🤔 哪些活動較能創造 flow 的體驗?
多年有關 flow 的研究發現,能創造 flow 狀態的活動有些特點:

1. 是參與者有興趣做的事

2. 在活動中,專注力不會被打擾

3. 參與者清楚知道要做什麼並知道要如何做

4. 活動能提供立即的回饋,讓參與者知道自己的表現如何

5. 參與者從活動中得到的情緒反應與他/她對活動的挑戰度以及對自己能力的評估有直接關係:

- 如果感覺活動的挑戰相對自己的能力來說過高,參與者會感到焦慮
- 如果感覺活動的挑戰相對自己的能力來說過低,參與者會感到無聊
- 而當感覺活動的挑戰相對自己的能力來說是稍微超過的,參與者則會感到最大的滿足感

這時,我突然了解,昨天分享中所提到,蒙特梭利「環境」與不被打斷的專注「工作」,為什麼能為參與者帶來如此大的滿足與快樂。

🤔 環境是否會影響參與者的flow 狀態?
有趣的是,當時在1975年提出 flow 理論的心理學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2000年左右與另一位心理學家 Kevin Rathunde 開始了一個探索學生在傳統教室環境與蒙特梭利環境中的 flow 體驗,是否有差異的研究。

他們的研究指出,學生在蒙特梭利環境中,更容易進入 flow 的狀態。

🤔 人格特質是否對 flow 有影響?
後續針對 flow 的相關研究發現,擁有以下人格特質的人,較容易達到 flow 的狀態:

1. 好奇心

2. 持久力

3. 低自我中心

4. 內在動機 (intrinsic motivation) 驅使行動的頻率高

這些特質,不就是蒙特梭利醫生從孩子身上觀察到:當「環境」支持與協助發展需求時,孩子自然呈現的樣子嗎?
.
.
我的解讀:

1. 環境,環境中的活動以及人格特質對達到 flow 的狀態,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。適合發展的環境與活動,能幫助我們建立容易達到 flow 的人格特質。而這些特質,又會繼續幫助我們更容易的進入 flow 的狀態。

2. 上述養成 flow 的循環,讓我們能擁有更多 flow 的體驗,於是越來越快樂與滿足。

3. 而發自內心的快樂與滿足,是內在動機最大的驅動力。

寫著寫著,被電話提醒驚醒....差點又要錯過下一個約會 。😅
.
.
.
.
#進入flow要小心遲到
#理論輕鬆講
#蒙特梭利在我家
#意在育兒 #mind4parenting
Sources
Wikipedia: Flow Psychology https://reurl.cc/1xkrWX
Wikipedia: 心流理論 https://reurl.cc/R49aoZ
What is Positive Psychology: https://reurl.cc/62bA4M

Photo by Harli Marten on Unsplash


Tags:

About author
從懼怕小孩到成為兩個小孩的媽媽.... 從幫女兒找學校到投入教育基金會的工作.... 從小孩的幼兒園認識蒙特梭利到拋家棄子取得 AMI 0-3歲的師資證照.... 成為媽媽讓我的生活重新設定,它帶我探索生活、育兒、教育與人生的意義,因為當媽媽真的不容易!!
初學說故事人 | practicing storyteller 蒙特梭利生活 | montessori lifestyle
View all posts